◎摘 要 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良性循環,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優化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擔綱領銜的全方位支持政策,完善接續貫通的全鏈條培養製度,健全鼓勵創新的全周期評價機製,涵養安身立業的全要素環境氛圍。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體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青年科技人才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主創新的源泉和生力軍,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賦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但青年人才尤其是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發展體製機製改革“破”“立”結合不夠,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量”“質”問題同時存在,人才評價“四唯”頑瘴痼疾沒有根本破除。麵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使命新要求,需要升級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體係,優化青年人才擔綱領銜的全方位支持政策,完善接續貫通的全鏈條培養製度,健全鼓勵創新的全周期評價機製,營造安身立業的全要素環境氛圍。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和最為積極活躍的因素,是賦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群體。《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1.12億人,39歲及以下人群約占四分之三。以高校為例,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專任教師197.78萬人,其中,39歲以下教師有94.94萬人,約占48%。盡管高校青年人才總量占比較大,但距躍升為高素質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還有差距,有利於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體製機製還不健全,培養規模和質量還需要持續提高。一方麵,我國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獨立承擔任務機會少、成長通道受限,在晉升正高職稱之前,多是以助手或副手身份開展研究工作,很難產生有影響力的成果。比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年齡不滿35歲的負責人僅占5%,36到45歲之間的僅占27%,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獲得科技獎勵的幾率明顯偏低。另一方麵,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已達4763.1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60.2%,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在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上需進一步發揮主力軍作用。
賦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造就規模更加宏大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優化擔綱領銜的全方位支持政策。一是落實好將青年科技人才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政策重心的部署。完善中央和各地人才計劃、項目申報、獎項設置中支持青年人才的政策,繼續擴大青年人才項目的支持規模,不斷加大自然科學基金中的青年基金資助比例和力度,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增設更多青年科學家崗位,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各類重要獎勵中單列青年群體。二是改進青年科技人才的發掘機製和項目團隊的選拔機製,對入選者實行包括人才梯隊、科研條件和管理機製在內的特殊配套支持,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人才計劃、資源配置等方麵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優質、更全麵的支持和更充分的協助,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潛力,助力他們在科技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三是著力解決基礎研究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根據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積極優化高等教育機構的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機製,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重點支持“雙一流”高校更好發揮培養基礎研究青年人才主力軍作用,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在基礎研究人才專項計劃中設置青年人才項目,堅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麵得顯著成就且具有顯著發展潛質的青年科技人才。四是進一步完善國外引才政策。抓住國際環境日趨錯綜複雜、部分海外學者工作環境有所惡化的契機,提高海外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相關計劃的資助比例和力度,發揮一流高校引才用才主體作用,積極吸引高層次理工科人才回國效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戰略人才隊伍。
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工作是保障高校科技創新薪火相傳的客觀需要,是激發高校改革創新活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需要。在人才培養場域方麵,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普遍局限在各係統內部,教育係統內部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領域以外的科技資源、社會資源相對分散,參與度不夠,而科技和企業係統也多關注各自需求,科教深度融合的機製沒有完全建立。在人才培養鏈條方麵,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還沒有形成接續貫通的製度,多數高校將“貫通式培養”簡單拚湊成“分段式培養”,各管各的“責任田”,人才培養方案有機銜接不夠、培養目標相對割裂,青年科技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製約。在人才培養方式方麵,麵對新質生產力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全方位需求,高校青年科技人才自主供給、有組織培養的能力還不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還存在短板,根源在於過去我們過多依靠西方科技,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夠重視,產生了“卡脖子”“卡腦子”等問題。
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體係,需要凝聚多方力量統籌設計和深耕細作,完善接續貫通的全鏈條培養製度。一是加強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相關管理部門力量和科教資源,不斷加大理工科人才培養規模,協同開展科教融合式、本研貫通式培養,設計並推行優質高校畢業生聯合培養、接續培養方案,從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中選拔優秀導師,將高端人才培養任務納入其工作考核中,幫助青年人才少走彎路。二是全方位謀劃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養工作。高校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優化學科布局,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製。創新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引導樹立科學精神,強化創新性思維培養,積極推進科教融合、校企聯合培養等模式,在重大科研任務中不斷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三是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係。全流程優化重大科技項目從立項到組織、管理、評價等各個環節的科學性、合理性,積極推行“賽馬”製度,引領青年科技人才勇於“揭榜掛帥”,對“軍令狀”製度進一步完善落實,廣發“征集令”“英雄帖”,打破“關係網”“老框框”,打破常規評審機製,對特殊青年人才適用特殊政策,讓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有機會掛帥出征。
在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發揮著基礎支撐的重要作用。但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存在失敗的風險和變數,需要健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評價機製。長期以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讓科技評價方式“變味”,陷入“硬指標”“功利化”的泥潭中。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和科技人才評價體係正處於“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的政策銜接期,適應科技發展要求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係有待完善,一些青年科技人才反映還沒有真切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政策紅利。在評價理念方麵,部分高校在評價人才隊伍時行政化觀念偏重,“象牙塔”裏的官僚主義沒有完全消除,不少政策還是著眼於“管”,但在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麵舉措不多、方法不靈。在評價導向方麵,部分高校的人才評價標準簡單劃一、片麵追求量化指標,論文數量、項目層級、經費額度等與個人名利掛鉤,科研“工分製”愈發普遍,容易引起互相攀比的風氣,科研工作時不時被功利主義氛圍所裹挾。在評價周期方麵,頻率高、時間短,重結果、輕過程,結果導致不少年輕科研人才淪為“表哥”“表姐”,把寶貴的精力浪費在填寫各類表格、計算財務賬目等任務中。這是部分高校不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的結果,急功近利地追求“短平快”的科研產出。
加快培養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需要尊重科技創新工作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健全鼓勵創新的全周期評價機製。一是加快建立以創新能力、價值貢獻為導向的青年科技人才評價體係。根據不同崗位、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探索將科技人員按照基礎前沿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等進行分類,建立突出原創、突出需求、突出市場的評價導向。二是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科技人才評價製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製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製。深入推進高校職稱評聘製度改革,探索製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職稱直聘、破格晉升方案。三是適當調整評價考核周期,引導年輕科技人員尤其是從事基礎性研究的青年才俊開展長期研究,慢慢積累研究成果。優化評價程序,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對科研人才評價工作進行改進升級,從而有效減少各類預算編製、成果報送、項目檢查等煩瑣事項,讓科研人員少填表、少跑路、少交資料。引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厚積學術底蘊,在基礎研究領域深耕細挖,防止“一刀切”地采取“非升即走”製度。
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體係不是獨立的,需要良好創新生態環境的涵育。當前,我國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麵臨諸多實際困難。一是青年科技人才長期以來的收入水平與實際貢獻不完全匹配,2022年,我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5.18萬元/年,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沒有完全落地。分配體係中的各類要素所占權重不夠均衡,具有長期效應的激勵政策存在缺位,分配機製的科學性、合理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青年科技人才與其他諸多行業的年輕人一樣,要直麵婚戀問題、家庭矛盾、買房買車、子女教育、老人就醫等現實壓力,剛參加工作的一些科研人員麵臨較大的生存壓力,迫於生計,隻能在職業發展、專業成長等方麵向現實妥協。尤其是一線城市集中了一大批青年人才,但商品房售價貴、租房費用高,有些青年人才為了降低住房成本,不得不住在離工作單位很遠的地方,每天在通勤上耗費大量時間,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三是論資排輩的“圈子文化”還沒有根本破除。以同門情誼打造利益圈子的現象在一些高校存在,一些重大科研基金、重要科技獎項和人才項目評審深受非學術性因素的影響,導致一些青年人才希望通過找門路、拓圈子,融入“人情網”,被動參加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成果彙報、“帽子”競爭、迎來送往活動上。
加快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的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體係,需要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安身立業的全要素生態氛圍。一是多措並舉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待遇。建立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體製機製。建立健全國家、地方、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聯動的經費支持機製,持續增加財政性經費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以捐贈、基金、科研合作等方式設立青年科技人才獎項,讓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二是解除青年人才後顧之憂。中央和地方政府探索將青年科技人才住房納入政府住房保障工程,適當放寬一線城市高校內部和附近的容積率限製,修建更多的人才房、公租房,切實緩解青年人才的住房壓力。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關懷愛護,保障青年科技人才休息休假,定期組織醫療體檢、心理谘詢活動,探索建立學術休假製度,營造寬鬆和諧的科研文化環境,重視並采取有效措施,交由專門科室、專人負責,多管齊下幫助他們解決子女受教育這一困擾無數年輕科技人才的現實痛點問題。三是建好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生態雨林”。涵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倡導“親”“清”師承關係,破除“圈子”文化,鼓勵青年人才自主選題、獨立研究、大膽探索。注重科學理念塑造和價值引領,定期組織優秀青年人才培訓班,不斷提升青年科技人才思想素質和發展潛力。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202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高等職業教育‘三融’發展體係優化和推進路徑研究”(BIA2302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