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地處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陝西楊淩,是教育部直屬、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2年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2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34年的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為西北地區最早的高等農林教育學府。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肩負著建設西北、興學興農、培育英才的曆史重任。1999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推進科教體製統籌改革,將同處楊淩的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陝西省農業科學院、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單位合並組建成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行部省院共建機製,賦予學校支撐和引領幹旱半幹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使命。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聯合出台意見繼續深化共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協力支持學校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建校以來,一代代西農人秉承“誠樸勇毅”校訓,恪守“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教育理念,承遠古農神後稷之誌,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形成了“紮根楊淩、胸懷社稷,腳踏黃土、情係三農,甘於吃苦、追求卓越”的西農精神和“團結、求真、堅韌、自信”的西農科學文化,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辦學之路,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和28個學院(部)。截至2023年8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554人,全日製在校生36476人。共有14個博士後流動站,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79個本科專業。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工程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微生物學、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總論、材料科學等1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等3個學科進入前1‰,農業科學進入前0.1‰。目前,已發展為全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
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學校即開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長期以來,學校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高素質、國際化”的總體思路,著力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和“三農”情懷,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學術精英、創新創業技術領軍人才和社會發展管理人才。學校高度重視一流本科教育,積極參與“新農科”建設,34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擁有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6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4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6門,近年來入選國家級規劃教材52種。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麵發展,設有綜合素質教育學院。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鼓勵和支撐學生參加各類高水平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與實踐,多次獲全國“互聯網+”大賽、“挑戰杯”學術課外競賽等頂級賽事國家第一級別獎,位居全國農林高校前列。建校以來為社會累計培養輸送各類人才近30萬人,畢業生遍布海內外,有28位校友成為兩院院士,為西北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堅持“頂天”“立地”相結合的科技工作方針,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麵向農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在農作物遺傳育種與病蟲害防治、水土保持與生態修複、旱區農業高效用水、經濟林果育種與栽培、畜禽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農業生物技術、設施農業工程、葡萄與葡萄酒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優勢。建校以來,學校累計獲得各類科技成果6000餘項,獲獎成果1800餘項。培育出了世界累計推廣麵積最大的優良小麥品種“碧螞1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遠緣雜交小麥良種“小偃6號”,以及我國自主培育和推廣麵積最大的優良蘋果品種“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00億元。合校以來,學校牢記服務旱區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使命,始終站在助推西部大開發、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前沿,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4項,主持完成省部級一等獎99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78件。研究的黃土高原蘋果優質高效綠色生產的係列關鍵技術,支撐引領黃土高原成為世界公認、全國最大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構建的土壤侵蝕調控技術體係,攻克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這一世界難題,助推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裏,為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澱形成了貼近“三農”、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合校以來,學校積極發揮社會服務功能,麵向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示範推廣和產業化服務工作。在國內率先探索實踐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與500多個地方政府或龍頭企業建立科技合作關係,在區域主導產業中心地帶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站30個、示範基地50個,構建了大學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快捷通道,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00億元。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和農業科技現代化建設,探索實踐“三團一隊”幫扶工作模式,相關工作案例連續兩年獲評教育部直屬高校十大典型項目,連續四年在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考核中獲得“好”的等次。在全國首批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陝西省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建有農民發展學院,為服務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通過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積極拓展國際科技教育合作與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合作交流新格局。先後與全球34個國家(地區)104所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與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聯合開展食品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環境科學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資格,現有各類留學生356人。學校國際化辦學實現了由“以外促內”向“走出去作為”的轉變,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已逐步成為我國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和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高地。主導成立的“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影響廣泛。牽頭在絲路沿線國家建立8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和4個海外人才培養基地。與楊淩示範區共建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牽頭成立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組建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現代農業國際聯合實驗室、加入上合組織大學(牽頭現代農業方向)。學校巴拉諾維奇國立大學孔子課堂於202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運行。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科技、人才、“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頂天”“立地”兩個發展方向,積極實施人才強校、國際化、信息化三大戰略,切實履行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人類健康、鄉村振興四大學科使命,爭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標杆、引領幹旱半幹旱地區未來農業發展的標杆、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標杆、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標杆以及校地深度融合發展的標杆,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而持續奮鬥!